
唐朝有一位特别牛的诗人,虽然他只有6首诗流传下来,却足以称霸盛唐,每一首都是“天花板”级别。
为什么只有6首诗呢?因为在他去世以后,他的兄弟帮他整理诗歌的时候,一不小心把诗稿给烧了。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之涣。
王之涣,祖籍山西太原,早年·及第,曾做过“县长秘书”,后来遭人诬陷愤而辞官,从此便过上了云游四方、以诗会友的生活,经常和王昌龄、高适等人在一起喝酒赛诗、击剑而歌。
最好的五绝之一
《登鹳雀楼》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这首诗,只有区区二十个字,却写得气势磅礴、意境高远,被认为“五言绝,允推此为第一首”。
登上鹳雀楼,其实也看不见大海的,王之涣只是看见了黄河的一段,却能由来龙想到去脉,由过去想到未来,由片段想到完整,这是一个心中有大海的诗人。
心中有全局、有宇宙,即使写小诗,也是大诗人。
后来又有许多才子登楼题诗,要么为了唱和,要么为了跟王之涣比试一下高低,或者,渴望搭王之涣的“顺风车”一举成名?
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,可后来者再怎么使劲,都翻不过王之涣这座山。
人们把各个楼层的题诗全读一遍,还是觉得王之涣的二十个字最精彩,巧夺天工,最配得上鹳雀楼。
再后来,整座鹳雀楼都烧毁了,大多数诗赋就此失传,可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却像舍利子在灰烬里闪闪发光,不胫而走,传遍天南海北。
这就是所谓的金刚不坏之诗?这就是所谓的不朽?与日月同在,与黄河同在,甚至与大海同在。
最好的七绝之一
凉州词
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这首诗仅仅用二十八个字,就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雄浑苍凉的孤城戍卒思乡图。
前面两句描写远上白云的黄河和万仞高山中的一座孤城,形象地反映出西域辽远荒寒的塞漠风光,境界开阔苍茫。
后两句写边塞戍守战士的思乡恨别之情。诗人请吹笛者不要吹奏《折杨柳》来表达怨恨了,玉门关外,春风都吹不到,哪能有杨柳可折呢?
说“何须怨”,实际上是说怨也无用,正话反说,怨情表达得更加深刻。诗歌层层深入,极尽征戍离别之情。
后来的文艺评论家们争论哪首绝句是唐朝第一,费了很多口水。章太炎最爱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,给了四个字评价:绝句之最。
最好的送别诗之一
在唐代,“送别”几乎是最难写的题目之一,因为有很多大才子写送别,如王勃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杨炯写出了“送君还旧府,明月满前川”,那么,送别诗还能写出新意吗?
但王之涣却真的写出来了:
《送别》
杨柳东风树,青青夹御河。
近来攀折苦,应为别离多。
连杨柳都苦不胜情,更何况是离别的人呢?他的这首诗影响力很大,后来李白把它的意思反过来了,写出了另一首送别诗,名作《劳劳亭》:“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客亭。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条青。”
因为春风觉得人们的离别太苦,所以不忍心让柳条变青。柳条一青,人们就要折了它去送别了。这是不是明显是从王之涣的诗里化出来的?
还有三首诗,我们放在一起介绍:
《九日送别》
蓟庭萧瑟故人稀,何处登高且送归。
今日暂同芳菊酒,明朝应作断蓬飞。
这首诗虽然读来有些萧索,但这萧索之意不正是对人间真情的无限珍惜吗?
《宴词》
长堤春水绿悠悠,畎入漳河一道流。
莫听声声催去棹,桃溪浅处不胜舟。
这首诗吟诵了当年桃城河溪遍布、桃花盛开的水乡春色。
《凉州词二首·其二》
单于北望拂云堆,杀马登坛祭几回。
汉家天子今神武,不肯和亲归去来。
这首诗是纪实风格,而且是有原型的。
当时,突厥有一个部落首领投靠大唐,并且恳求当玄宗的干儿子,玄宗知晓这是胡人的习俗,便默认了。
不久,那首领又来求亲,想娶大唐公主,而玄宗只同意重赏而不许和亲。
突厥首领问唐使何故,唐使答:可汗既然答应做我们陛下的儿子,父子之间怎么能当亲家?
盛唐盛唐,何以谈盛?无非就是不屑于拿女人换和平而已。
而注意到这一点,并用手中笔记记述成诗的诗人,只有王之涣。
在可寻的资料里,王之涣的故事很少,仅存六首诗在人间,却在历史的长河里长久地屹立不倒。
